全球讯息:对话前美团高管老K:炒菜机器人让中餐“麦当劳”成为可能
美团前高管们最近扎堆加入了创业大军。
前有联合创始人王慧文“卷”入AI大模型,后脚,他的老搭档、前美团高级副总裁陈亮也入局AI赛道。
但不为大众所知的是,在美团人称“老K”的郭庆,早在去年就涌入创业浪潮,做起了“炒菜机器人”。老K是前美团S-team(最高决策层)成员,曾长期负责美团酒旅,也是美团内部对硬件最为关注的高管之一,曾先后带队入局智能门锁、充电宝、电单车等业务。化学专业出身的他,一直信奉用“科技追求真理”。
【资料图】
美团S-team有一个核心职能——洞察市场的“大机会”。当时,老K依据“需求”和“科技”两大变量,总结出了未来5大科学技术(新能源、AR/VR、AI和机器人)和人类的8大需求(吃、穿、住、行、医、教、娱、金)。
5大科学技术与8大需求交叉,40个潜在赛道随之产生,“核心就是在这40个格子里找机会。”老K告诉36氪。
老K“科技-需求”模型
因为长期深耕酒旅,老K对第三产业相当熟悉,他当时的判断是,自己想做 To B机器人,但如果做,必须是大行业的核心岗位。
“餐饮是大行业,核心岗位是厨师,现的年轻人不愿意做厨师”。2021年底离开美团后,老K成立橡鹭科技,并担任CEO。
橡鹭科技聚焦“机器人 + Food”赛道,率先瞄准炒菜机器人,团队耗时近一年,花费上亿元研发出了美膳狮(橡鹭科技商用炒菜机器人)。
劳动力短缺的今天,机器人的全自动化解决了后厨效率的问题,其菜谱“标准化+私人定制”的特性,又解决了菜品的效果问题。这切中了餐饮商家的底层“念想”——让餐厅快速实现连锁,规模化复制。
过去一年,美膳狮的炒菜机器人迭代了3次,在“真爆炒、锅气足”,“全自动搅拌、投菜、喷洒调料”等环节做了大量优化,口感上,已经接近绝大部分经专业厨师炒制的菜品。
西餐标准化的代表公司RATIONAL经过50年的发展,已实现全球万能蒸烤机销售突破100万台,在老K的判断中,中餐标准化的时代也已经到来。
不过,相比送餐、清洁等场景,炒菜机器人还处在行业的极早期,老K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这个赛道,一起推动产生属于中餐的万店品牌。
以下为36氪与橡鹭科技CEO老K的对话节选,略有删减:
瞄准机器人,信奉“科技求真”
36氪:你在美团一直是做酒旅的,为什么会对硬件感兴趣?
老K:在美团我们先后做了智能门锁、充电宝、电单车,我是对硬件关注比较多的人,一直相信“科技追求真理”,核心是看到事物的本质是什么。我是学化学出身,炒菜的本质就是通过物理的方法实现化学反应,然后把物理学的“度、克、秒、秒转”等指标进行拆解。
36氪:为什么会先做炒菜机器人?
老K:我当时的判断是,首先要做 To B,其次如果做To B机器人,还是要做大行业的核心岗位。餐饮是大行业,核心岗位是厨师,现在面临着年轻人不愿意做厨师,更愿意去做外卖小哥这样的供需矛盾,比起外卖小哥25岁左右的平均年龄,厨师的平均年龄约为40岁,这中间存在着代际差。
36氪:你对机器人的判断是怎样的?
老K:机器人可以按照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、第三产业划分。第二产业上,日本、德国、美国等的集群使用上已经走在了前列,第一产业上,我们看到全自动播种、施肥、采摘、粗加工封装也正在蓬勃发展。
但在第三产业,过去餐饮链条中,更多是在支付、营销、SAAS、供应链层取得数字化突破,但后厨仍然偏劳动力密集型,我们设想的就是从劳动重复多,比较刚需的岗位干起来。
36氪:这种判断来源于在美团的经历吗?
老K:有很大关系,当时我们依据“需求”和“科技”两大变量,总结出了未来5大科学技术(新能源、AR/VR、AI和机器人)和人类的8大需求(吃、穿、住、行、医、教、娱、金)。
这5个科学技术和人的8大需求交叉,40个格子就出来了。核心就是在40个格子里面找未来的机会,我们选中的是“机器人 + Food”。
36氪:这种拆解事物本质的思维,是受兴哥影响吗?
老K:毫无疑问的。美团推崇用“科技追求真理”,大家都愿意在凡事上去较个劲,我只是科技求真的践行者之一,现在也是。
需求在,但缺乏头部玩家
36氪:现在这代机器人的研发成本在?
K:费用大概花了1亿元以上,研发周期用了小一年。
36氪:相比市面机器人,你们的机器人做了哪些突破?
老K:中餐最讲究的是“火候”和“锅气”,美膳狮实现了“真爆炒,锅气足”,这是效果层面;全自动搅拌,全自动投菜,全自动喷射调料,过程中间不需要人参与,这是效率指标。
最后,锅体是特殊材质,不是涂层锅,不会释放对人体不健康的物质。我们在锅体上做了200多种不同的组合尝试,最后确定了一个既能够加热均匀,热量传导效率高,同时不粘锅的解决方案。
36氪:哪些环节研发难度比较高?
“真爆炒、锅气足”对机器人线圈的加热能力、缠绕方式、电磁感应结合程度、锅体的传导能力、 MCU控制板的控制精度都有很高的要求。
以加热曲线为例,同一个机器炒不同菜时,加热曲线是不一样的,而且中国的不同城市,在不同时段的电压也有变化,如果要做到精确控制,就要功率输出稳定,在算法上我们做了大量技术研究,做了稳压技术的突破。
全自动化的能力。怎么能够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,实现投菜、投料不干涉,搅拌不干涉,保持机器的稳定性;还有锅体,既要加热均匀,也要热量传导效率高,同时不粘锅。
36氪:过去一年,这款机器人迭代了几次?
老K:大的版本有三代,但在整个产品上大原则没有什么变化,主要是结构的优化。比如防水性,第一代产品没有做IP5防水,现在的机器拿水枪冲也是ok的;以及逐渐增加了全自动洗锅的功能;实现了易维护易拆卸,零部件出现问题,也能够快速模块化的更换和调整等。
36氪:这款机器人主要面向的客户群是谁?
老K:餐饮和酒店。这两个场景有共同的特点——有厨房。没有厨房,机器肯定放不进去,它就不需要你。当然也有很多经济型酒店没有厨房,不提供早餐,大家就不匹配,我们也有一款产品叫“飞吃”,是解决酒店“无早餐”痛点的智能早餐柜。
36氪:销量来看,哪个客户群占比最大?
老K:酒店占比最大。但餐饮的想象力更大。
这里面分两种市场,一是存量市场,比如已经上市的连锁客户,他已经有千家店,万名厨师,这是非常大的管理挑战。怎么帮助他们提升开店速度,实现标准化食物交付的稳定性,是我们看到的机会。
第二种是新进入的餐饮玩家,他们上来就积极拥抱了新生产工具,以炒菜机为核心生产单元,打造商业模型,进行快速的复制。
36氪:后一种有客户的体量都在?
老K:有百家的,有几十家的,但都是希望今年快速扩张的。
36氪:这种全国连锁品牌,是只会落地几家还是大规模?
老K:一般会在每个城市找一两个店做测试,把他的菜谱线上化,如果配合度较好,会进入批量使用阶段。
36氪:现在跟大型KA合作进入哪个阶段?
老K:批量使用阶段。今年大概合作几千台机器。我们现在一台的售价是4万左右,月租2500元。在一线城市,一个厨师的月薪可能在12000万元,机器租金只要2500元,成本优化很明显。
36氪:500多道自带菜谱中,自研的比例有多少?
老K:我们的菜谱有几种形式,一是公共菜谱,跟手机自带APP一样,会放在公有云里;还有一些大客户会研发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专有菜谱,我们会部署到私有云。也有菜谱微调功能,不同区域的客户可以根据辣度、酸度、熟度需求在操作界面微调,这样既保证了普适性,又兼具了个性化。
36氪:私有云菜谱的研发需要研发同事介入吗?
老K:不用,客户们也不会让介入。我们只提供简单的操作界面,让客户录入的门槛变低,减少开发成本。
36氪:所以中台系统也是你们自己研发的?
老K:200多个专利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,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。
36氪:现在研发团队是什么规模?
老K:整个公司200人左右,主要还是研发,销售一二十人。如果产品都做不好,搞营销是本末倒置。
36氪:这个机器的折旧大概是多少?
老K:现在才经过了半年时间,我们只能通过老化数据来测试,现在看起来一台用5年时间问题不大,一年不到1万的成本。
36氪:炒菜机这个品类,最大的公司能做到什么体量?
老K:德国有个公司叫RATIONAL,是做万能蒸烤箱的,它把西餐的标准化做得比较好,目前已经销售出去100万台蒸烤箱,大概100亿美金的市值。
36氪:中餐领域呢?
老K:中餐To b的炒菜机还没有形成规模,也没有超大体量的公司,这也是我们愿意做这个事的原因之一,也就是有需求但没有好产品。
36氪:没人做是不是意味着这其中存在某些陷阱?
老K:会担心。但需求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,只分真和假、大和小,炒菜机器人这个赛道是真实存在的需求,而且需求量很大。
36氪:需求到底有多大?
老K:中国人在“吃”上的频率为30亿/顿每天,而酒店行业全国最顶峰数据为1000万间夜每天。中餐市场规模接近5万亿,现炒的规模也接近万亿。
中国餐厅每年换手率在40~45%左右,新玩家比较接受智能化这个事情,加上酒店的市场规模,预估我国市场规模会在500万台左右。当然市场规模这只是一个信号,核心还是能不能复购。最终我们看到餐饮老板产生复购去扩店了,这就等于老板拿真金白银投票。
36氪:500万台你们能占到多少?
老K:现在预估终局还早。
36氪:大的家电品牌没有入局的吗?
老K:这个赛道今年在升温,我们看到一些大品牌已经开始做TO C的炒菜机,但他们在To B市场还没有花太大精力。
36氪:你们会考虑再往上做一层吗,比如延伸到食材供应链?
老K:供应链短期不会做,因为不擅长,供应链是有比较强区域规模效应的,我们目前的核心还是在机器人这件事上。但是往更多后厨机器人的产品上衍生是大概率的,前提是商家有需求。
中餐“麦当劳”还要多久
36氪:你们两轮融资据说拿的都挺顺利?
老K:还挺幸运的,获得融资的时候我们甚至机器还没出来,那个时间投资人主要是看团队和赛道。
36氪:VC圈其实很看人,他们投“人”有什么逻辑吗?
老K:高级管理者的经验分为四类,从0-1带过一个业务;把业务从1带到100;接过二手业务的,就是业务出现问题了,你去接手;有没有对收购过业务进行管理。这些类型中管理者的经验是什么阶段,可能会是一个衡量标准。
36氪:所以你做过哪几种?
老K:我比较幸运,四种情况我都经历过了。
36氪:炒菜机器人从商用普及看,现在还是非常原始的阶段?
老K:非常早,这造成一个结果——这些年火锅店、麻辣烫、茶饮至少有一个或者多个千店、万店以上规模的品牌了,但现炒类的很少。因为它有发展瓶颈,需要招聘大量的厨师,成本非常高,标准化也不一样,这局限了行业的发展。
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玩家加入这个赛道,一起推动中餐的标准化,诞生中餐RATIONAL,诞生属于中餐自己的“麦当劳”,这个过程不会太远。
36氪:对今年的销量有目标吗?
老K:这个还不好预估,我觉得到下半年咱们可以再聊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