穆胜:只有一种老板会在顺境选择组织变革(最新重磅演讲)
【编者按】:今天上午,“海纳第十四届人力资源管理大会”隆重举行,穆胜博士受邀进行了3个小时的《经济紧缩期的组织创新之路》开场演讲。现场800余名与会人员掌声不断,以下为部分演讲内容,精彩不容错过~
今天,我想谈谈两个本源性的问题,解答大多数人关于组织变革的疑惑。我想,如果大家能够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,在组织变革领域,就不会反复拉抽屉,或者交那么多的智商税了。
【资料图】
01 第一个问题
第一,经济寒冬,企业还应不应该调整组织,甚至走向组织转型? 这是一个场景化的问题,是大部分人当下的疑虑。
在组织建设上,一般的说法是“天晴修屋顶”,即企业在面对好的发展形势、有足够容错空间时,再推动组织转型。当企业面临外部的寒冬,自身需要为“活下去”而奔忙时,组织建设还应该做吗?组织转型还有必要吗?
跳出当前的形势,平台型组织的巨大优势已经毋庸置疑,但建设平台型组织的风险和成本也的确存在。于是,企业一方面可能高喊“以客户为中心”“端到端交付”“无边界团队”,但另一方面,企业家们还寄希望于通过一些简单调整达成上述状态,并没有做好组织转型的准备。或者说,在他们的心中,组织转型的投产比一直是不那么清楚的。
当企业面临外部严峻形势,而组织转型的操作又困难重重时,企业家们当然会降低组织转型的诉求。但我们也发现, 那些真正实践平台型组织的企业,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,都在转型之路上勇往直前、坚定不移。他们享受了平台型组织的红利,更将其作为对抗寒冬的“火把”。
组织转型是不是一个高奢品?是不是只适合一小部分企业?
在我们看来并非如此。组织转型的每一步其实都有章可循,企业大可不必摸着石头过河,去面对不必要的风险;而组织转型的每一步其实都能带来显著效果,所谓“多走一步都是新的风景”。企业担心的风险和成本问题,以及投产比问题,其实和他们朴素的想象大相径庭。
说到底, 关键是有没有勇气走出第一步,勇气的背后是对组织的认知。 在这一步上,进退之间,已经把老板们分成了两个境界,让企业在组织问题上进入了不同的“平行宇宙”。
经济寒冬,并不会让本想推动组织转型的企业放弃,那些“被挤出”的需求,本来就是泡沫。 作为一家咨询机构,我们只应该聚焦有真实需求的企业,给出更确定的组织转型方法,让他们在转型之路上策马扬鞭,星夜兼程。
02 第二个问题
第二,回归初心,企业为什么要转型平台型组织? 这是一个涉及底层逻辑的问题,是大部分人心底的疑问。
这是一个老话题,也是一个一直没有说清楚的话题。以前,我将企业进行组织转型原因大概分为三类:
一是以部门墙、隔热层、流程桶、(指标)真空罩为表征的大企业病将导致企业困死在内耗中; 二是大企业病发酵出来的“管理双杀效应”将加速企业的内耗; 三是外部不确定性将挑战金字塔组织的“脆弱”。时至今日,我们依然觉得这种说法是经得起推敲的,但经过了与企业异常频繁的接触,我们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认知。以下是我完全基于客户的视角而披露的观点:
1、 只有在市场增量不足时,企业才会追求效率;只有在追求效率时,企业才会真正重视组织问题。现在经济紧缩的走势,让企业开始重视效率问题,也开始重拾组织问题。
2、 实际上,解决组织问题的确能让企业更好地追求市场增量(增长),但在绝大多数老板的认知里,这是一个“慢变量”,他们天然不会将这个变量与创造市场增量联系在一起。当然,这种刻板印象也让他们犯了很多组织设计上的常识性错误,不仅导致效率低下,还导致无法创造市场增量。
3、 大企业病会降低企业效率,但效率是相对的,大企业病是普遍存在的,没有企业会因为大企业病而认为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效率劣势。所以,当老板们抱怨大企业病时,他们更想做的是组织创新,即用一些小的口号、工具、手段来实现提效,而非大动干戈的组织转型。
4、 只有竞争的压力才会让企业走向组织转型。说直白点,只有当其他企业用更有效率的资源组织方式频频吞噬市场,且自己企业多种保守疗法的尝试依然无果,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,老板们才会想到要彻底进行组织转型。
5、 没有企业会为看不到的不确定性而选择组织转型,我们大可以罗列一系列的灰犀牛、黑天鹅、疯狗浪,但绝大多数老板并不会因此而提前打造对抗风险、反脆弱的组织,他们都习惯“因为看见,所以相信”。
6、绝大多数企业只会为了“活下去”而选择组织转型,那些为了“活更好”而先知先觉在丰衣足食阶段进行组织转型的企业,只有一个原因——他们有一个格局超级大的老板。
7、 格局超大的老板在组织建设上有两个特点:一是 “看得见” ,他们累积的组织认知能够让他们看到组织终局;二是 “我认了” ,他们愿意为那个终局去投入各类成本,即使某个尝试失败了,他们也愿赌服输,锲而不舍地愿意进行下一次投入,而不是瞻前顾后,抠抠搜搜,口号震天,行动猥琐。